上一篇文章中记述了我保研夏令营的失败,但那不过是保研这趟旅程的一个序章——两个月后紧锣密鼓开展的预推免(预先招收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才是主战场。

从9月25日确定保研去向,到现在终于下定决心、动笔写这篇文章,其实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月。期间的苦涩、不甘或感动,已因时间的冲刷而减淡。没能把这些情感记录下来确实有些遗憾。但也因此,我得以用释然的态度分享这段故事。

纵观全局,我的保研经历并没有太多跌宕起伏。我很早就确定自己能取得校内的保研资格,综合排名也足够高——这就少了相当一部分麻烦。而在预推免(各院校组织的大规模招生考核)中,我也较早地收获了一些院校以及老师的认可,不愁没有书读。因此最大的焦虑其实来源于能否申请上自己的梦校——信工所。

经过夏令营一战的失败,我也不再敢把所有筹码都押在同一所院校。除去信工所之外,我还报名了另外5所院校。看着有点多,但想到我另一保研的同学前前后后报名了20余所,便也感到释然了。而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初审并参与面试的有四所:中南大学、武汉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以及中科院信工所

推免季的几场面试

信心的萌芽:中南与武大

中南大学的预推免开始得最早。那是我第一次参与线下的保研面试,每处细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拙朴的石阶上刻着“中南工业大学”的字样;候考室的冷气开得有些太低;随身带着的塑料文件夹里塞着个人简历;手心冰冷且不断冒汗。

好在准备充分,以及本地人带来的归属感加持,面试效果非常不错,大多数问题都能够对答如流。在第二天回学校的路上,我接到了面试的老师之一给我打的电话。他是中南网络安全系的系主任,对我的面试表现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并询问我是否愿意在他的课题组读研。我自然欣喜万分,然而中南大学对我而言并非第一选择。向老师委婉说明后,老师也表示了谅解。但这枚橄榄枝无疑让我信心倍增。

后续确定去向后,我也向老师回了一通电话,感谢老师对我的肯定。在这段漂泊不定的旅程中,我遇到的每个老师都十分友善,我也时刻胸怀感恩

武汉大学的线下面试体验和中南大学类似,不同的是这里的建筑和设施焕然一新。第二次线下面试,我明显松弛了不少。可惜我未能得到老师们的高度认可,最终只得到了一个低位候补的名额。但这次经历无疑再次锻炼了我的谈吐和气场,我不再会因紧张语无伦次。

心动与惆怅:北邮之行

北京邮电大学与我的羁绊最为深厚。它不像其他院校由招生办统一组织,而是由各个课题组独立负责(即所谓的“弱com”)。我并没有提前联系导师,而是无心插柳地在名录中选择了一位合适的。于是当课题组的老师联系上我时,我有些惊讶,但也踌躇满志。

考虑到同学们去线下面试舟车劳顿,课题组的考核分为两个环节。首先,课题组会用腾讯会议组织一轮线上的面试。然后,课题组会在其中筛选出合适的学生(几乎等额),到线下参与流程更为严格的面试考核。

在线上的面试中,我取得了候补位次第一的成绩。老师通知我时,我不禁在心中暗喜。一般来说,每年都有放鸽子的学生,只要前面的同学中有一个选择了其他的学校,我就能成功上岸。招生的老师和我说,经过课题组的协商,他们可以为候补名单的同学报销车票,以免“白跑一趟”。我切实感受到了课题组的人文关怀和体贴,也让我心中的目标产生了动摇。

于是我如约赴京参加线下面试。窗外的层层山峦渐渐不见踪影,高铁飞快地掠过华北平原,我在夕阳时分抵达北京西站。当天十分凉爽,天空明净,不见一丝杂质。北京的一切都给我一种旧旧的感觉,可我身处其中却感觉格格不入,就好像我始终是一个过客,不属于这里。无论是在晃动的地铁车厢,在平坦宽阔、一眼能望到底的马路,还是在那个去地铁站要骑行10分钟、稍有些霉味的酒店小包间。

人头攒动的北京西站。

抵达北京后,我马不停蹄地换乘地铁,出了站就急忙扫上一辆共享单车骑往酒店,连晚饭也没吃。因为我当天晚上需要参与信工所的线上机试。此处暂且按下不表,先说说翌日北邮的线下面试。

网安学院所在的校区比我所住的酒店还要更加偏远。得益于行程规划,我提早抵达了候场室。北邮的面试流程相比其他两所学校要更加严格。分为思政、英语、专业课三个部分的考核。好在平时的知识储备还算足够,表达和英语能力也没有拖后腿,我在面试中并没有感到太大压力。面试结束后,我约了在北京的几个高中同学,久违地吃了一次饭。

茶余饭后,我接到了招生老师打来的电话。“真为你感到高兴!你在下午的面试里拿了第一名!”老师通知我,“还好你候补上了,不然我们就把这么优秀的同学给放跑啦!”

好消息来得实在是太快,我有些愕然。随之而来的是一阵涌上心头的喜悦。我实在没有想到,这样的我能够得到老师们如此的认可。我借由老师对我的评价寻找自己的定位,却发现自己已经走到了很远的地方。我想这是我保研季以来,最能够被称为高光的一刻

“也谢谢老师您一直以来的关照!”谢过老师,我挂了电话。喜悦之余,我开始感到有些惆怅。因为我还没有决定好,是否要接受老师的邀请,加入这个有实力也有温度的课题组。

在回程的火车上,可能是因为火车在平原上疾行的隆隆声,可能是在某一瞬间刺入帘缝、飞快扫荡车厢又消失的刺眼强光,也可能是不够凉爽以至于无法入睡的冷气,或者是某些不太讨喜的乘客——我有些失眠。或者都不是,而是因为我有心事。参与保研的每一天都在风云变幻

北京邮电大学沙河校区的校门,宽敞但似乎有点简陋。

执念与释然:信工所的考核

再说到中科院信工所。不同于其他院校的预推免,信工所开放报名、组织考核都非常非常晚。这也是在那几天中给我带来焦虑的最主要因素。推免填报系统于9月25日开放,但直到9月24日,我才得到一个比较确切的“考核通过”的消息。

信工所的考核包括前文提到的机试以及后续的线上面试。线上面试安排在9月22日。在机试中,由于匆忙赶路加上没有吃晚饭的缘故,原本十分简单的ACM题,我竟然只取得了一半的分数。捶胸顿足,叹息扼腕。我躺倒在客房里的床上,一遍又一遍地循环上海彩虹合唱团的《星河》。

我是谁 我真的知道吗
我的麦田已覆盖了冰雪
往昔 如细碎的尘埃
随风扑面而来
好痛!但仍想睁开双眼
我是谁 我真的存在吗
彷徨间 却只能自问自答
我哭 我笑 使劲奔跑
在这被定义的世界
寻找什么

我没有太多时间沉浸在悲伤中,但这样的网抑云时间能让我好好处理自己的情绪。因此我像这样放空了一晚上,调整心态应付次日的北邮面试。

在这之后的信工所线上面试,我的表现还算不错。很快就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然而老师也指出,考核结果正在从研究室上报到所里进行审批,因此可能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够确定。而当时距离系统填报已经只有不到2天时间了。我非常不想占用其他院校的招生名额,却迟迟无法下决定。因此对信工所一直拖延的做法感到非常不满——这就好像是在迫使学生到最后一刻再做决定,难道是一种忠诚度测试?

万幸,最终柳暗花明。和老师进一步联系之后,我几乎能够确认自己拿到了信工所的 offer。

影响未来的关键抉择

最终,我填报了北邮和信工所两所院校。等到推免院校填报系统开放的那一天,这两所都向我发送了复试邀请。我终究还是得面对这个二选一的问题:是选择对我高度认可,也十分体贴的北邮;还是我一直将其视为目标不断努力,却在最后关头让我略感失望的信工所?

我夜不能寐。这场抉择的重量远超我的想象。它关系到我后面三年的去向,甚至是以后的出路。但纳入考量的维度越来越多,我反而越来越犹豫——我甚至开始比较两所院校的Logo设计(虽然北邮网安的图标确实一般……)这类无关紧要的事情。

北邮的课题组对我十分认可,在线下面试中,我也能感受到这里的氛围十分友好自由。这个课题组同样具有相当高的水平,领头的教授师从方滨兴院士,学术实力自是不必质疑。在接收到复试申请时,我发现我分配到的导师竟是课题组的大老板,更是让我受宠若惊。同时在这个课题组下,并没有严格限制研究内容的细分范围,不同方向的老师都有——这点和方向划分严格的信工所不同,我可以更自由地探索我感兴趣的方向。唯一让我有些犹豫的是住宿和位置问题:研究生阶段似乎会被安排到6人间宿舍,以及学院所处的校区有些偏远。

信工所则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院校。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科研环境与实力在国内有口皆碑,而信工所更是处于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实力顶端。更高的工作强度对我来说反而是一种锻炼机会,研究所提供的补贴也足够吸引我。信工所提供的是学术型硕士学位,这意味着我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会更具弹性。但我也会有些犹豫:万一我没办法适应信工所的科研节奏怎么办?万一我对自己所选的方向不感兴趣怎么办?

考虑的事情太多让我感到混乱。于是我把选择权交给了自己的内心。信工所是我大半年前就已经确定好了的目标,成为了某种像是信仰一样的存在。抛开所有外界条件,它似乎成为了我的某种精神动力。或许最初驱动我前进的那个“目标感”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价值。

既然这样,那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我最终接受了信工所的拟录取通知,也和北邮的老师打过了电话,向他们致以最真挚的谢意。

北邮的老师给了我自由选择和思考的空间,也很乐意给我提供帮助,我至今十分感恩。

尘埃落定后再度启程

系统开放的9月25日和平时并没有什么不同,一切都是那么平静。我打开电脑,在系统中确认了信工所发放的拟录取通知。我的保研之旅就此落下帷幕,我也开启了相对比较自由的大四学期。在这之后要做些什么呢?我一时竟还没完全反应过来。

回头看,那些焦虑、纠结与奔波都成了成长的印记。保研不是一场胜负之战,而是一段自我认识的旅程。而在点击“确认”的那一刻,长达数月的焦虑忽然散去,我感到一种久违的轻松——仿佛终于可以好好喘口气,重新思考接下来的人生。

在系统中确认了拟录取通知。

时至今日,保研成功的朋友们有的决定好好玩上一年,有的去旅游了,有的去找了一份实习,还有的则选择了提前加入课题组。可到现在,我也还没有想好我要做什么:对于娱乐和放松,我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我想要等我的朋友考研结束后再谋划一同旅游的事情;我也不太想给自己找实习或者提前进组——之后有的是打工的机会呢。

这“gap”的一年对我而言,或许意味着多看、多学、多观察、多经历。我的愿望清单里早就堆满了一大堆事情等着我去完成。想要坚持写作,产出更多内容;想要好好学习网络安全相关的知识;想要把之前囤的书和电影好好看完;想要把积压的视频素材都剪辑好。那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未来似乎在招手,带着新的挑战与未知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