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更新一些近况以及小想法,至少养成记录的习惯吧。
或者是从自己的日记里摘录出来的一些片段。
不单独列成博文可能是因为自己看着都尴尬,也可能是字数太短没啥必要。
2025年
10月14日:保研后的空窗期
我在等待些什么呢?
近来总有一种『真正的生活还没有开始』之感。那些规划着要保研之后去完成的事情都还没有做。想着之后总会有机会完成的。
可是保研早就已经结束了啊。10月都要过去一半了。当下就是我“保研后的生活”啊?可我老是看着待办列表里想做的事情发呆,用视频流填补当下的空虚。间或有课题组安排的小组讨论或者球队训练,就被 push 着去参加一下,但对导师新布置的任务也无动于衷。
我们习惯于『等……完成了,就去……』的叙事,却总是忽略了我们活在当下。我要怎么走出这样的困境呢?
我又找上了ChatGPT大师。
说得很对。我想我还没有适应这种“不由任务和目标驱动的生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遵循着一个既定的轨道向前运行着。因此当这个“轨道”走向尽头,下一条“轨道”尚未开始时,我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在没有明确方向的当下,我不知道要如何感受生命的流动和价值。
试着从一些小事开始,重新感受当下,找回生活的掌控感吧。
不用逼自己立刻重燃激情。情绪的回暖往往不是靠“自我激励”,而是靠一点点被生活重新浸润。
不用立刻改变生活,只是去重新察觉自己正在活着。当这种觉察积累起来,你会发现——“真正的生活”其实从未缺席,只是你还没重新与它握手。
9月12日-14日:回家参加推免面试
12日下午去中南报到,参加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的预推免面试。没想到长沙还是夏天的模式,天上的厚积云时刻给我一种我仍然身处夏天的感觉。层叠翻涌而立体的云团,真美啊。一时间,我好像又回到了炎热却充满生机的8月,一切都在释放生命力,一切都有希望。但我心里很清楚,夏天已经结束,炎热将很快退去,所有这些事情也将尘埃落定。或许这一天的炎热,是家乡这座城市留给我的对夏天的念想。
报到的过程很顺利,我也才发现原来这里我都来过。拿了准考证,便坐着公交车回家去了。
13日很早便要起来,7:40就得到候考室准备就绪,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线下的保研面试。候考室的空调温度开得很低,我深呼吸告诉自己,我所感受到的一切,更加证明我的身体做好了应对难题的充分准备。我感到亢奋而激动,在心中冲着即将到来的面试喊:放马过来吧!
果然,爸妈亲自送考,以及身为本地人的松弛,再加上比较充足的准备都帮到了我。面试的过程很顺利,考官对我的印象似乎也不错。或许会有个好消息。我当时这么想着。
表姐的奶奶这两天过世了,应付完面试边前去吊丧。到了地方下车,看见白事的棚子已经搭起来了。里里外外都是忙碌的身影。学着大人的样子拿起一沓黄纸,在香烛上点燃,投入桶中,然后在灵堂前拜了三拜。我想除了封建迷信之外,这些民俗自有它的道理和意义。
到了吃饭时间。大棚下木制大圆桌板和窄窄的长凳,老是被风刮起的红色薄塑料桌布,厚厚的白瓷碗和松散的木桶饭——这些会是我永远也无法忘记的家乡记忆。我在大人们的推杯换盏和谈笑间觉得乏味,又因为量大美味的菜肴感到满足。这样的席间时刻遍布在我整个童年。
14日的上午,一切都如期进行。我在下午三点左右回到了学校。期间也有不少想法,但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有些乏味,也没有多少记录的必要了,因此作罢。
8月4日-6日:暑假回家啦
回家后莫名有些怅然
虽然上一次回来也就是3个月前,但到家之后还是有些迷茫。3个月来取得了什么进步呢?有什么更好的变化吗?
——好像没有什么变化呢,我又回到了这个四四方方的小房间。回到了这个我长大的地方。我这样想着,有些许失落。为什么“回家”对我而言反而是一种惆怅呢……
和朋友聊了会天,我大概明白了为什么我会产生这样的惆怅。这并非我妄自菲薄,或者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多。而是这个“四四方方的小房间”,承载了我太多太多的回忆和来时的路。它就像一座人迹罕至的宫殿,每一片砖瓦,每一处刻痕,都曾记载着一段故事。于是我在这样的回忆宫殿里越陷越深,想起我初中时和大家打成一片,想起我高中时的身陷囹圄,和救赎我的朋友们——在每一个片段从我脑海中闪回时,那些冲着我笑得正灿烂的人们。真好呀。
可当我回到了原点,为什么我想到这些的时候,好像蒙上了一层悲伤的色彩呢?是因为那些人的渐行渐远?是因为我不得不从这些美好的回忆中脱离,去想方设法面对现实的世界?是因为发觉自己不能停下的急迫与焦虑,还是在寻找自己初心时的无所适从?我还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或许等我想清楚的那一天,我也能对过去、现在和将来发生的事情释怀,坦然地拥抱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带着相机出去散步了
长沙的夏天真的很热,就算只是在路上走着,汗水还是一直流个不停。但我觉得能够接受,毕竟一路游览着或熟悉或陌生的街景,这座生养我的城市连带着“长沙”二字在我的心目中愈发具象化。我揣摩着哪些小吃店像是开了十数年的老店,哪些像是刚开不久的网红店;哪些建筑见证了风雨和变迁,哪些建筑又是新生和发展的写照。这些印象印刻在我眼中,并在我心中凝聚起一团模糊的情感。尤其是当我听到路边的人们熟悉的口音,看到再熟悉不过的米粉店,家常菜馆……我意识到这就叫归属感,古今多少游子求之不得,魂牵梦萦的感受,对我来说轻而易举,因为此时此刻,我所在的地方就是我的故土。
但可惜,我的摄影之路就不如这么顺利了。无关深谙于心的快门、光圈等等知识,我无法捕捉到这座城市中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东西,将它们纳入我的镜头中。一方面,我不知道如何将我前文所感受到的”美感“具象化为影像,更不知道如何用我所知晓的构图等等方法,在城市这样相对杂乱的环境中,找到一个适于寄托美和感情的主体,并把它拍下来。另一方面,我不敢把镜头对准万物之灵——人。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我坐地铁时,脑海中都时刻预演着”要是有人诬陷我,我要如何脱身“的时代——我又要怎么鼓起勇气,去拍下陌生人的灵动神态,拍下这座城市的灵魂呢?
7月16日:开始做一些事情
感觉下午的时间变得短暂又漫长:漫长到不知道要做什么,短暂到还没做什么事情就要结束了。可是我真的有好多想做的事情。我想阅读,我想写博客,我想做课题,我想创作一些艺术,我想减肥健身……
我把我的想法说给ChatGPT,它和我说,我不是没有热情,而是热情太多,却苦于能量的分配与启动的困难。
需要走出这样的困境也很简单,只要开始做就行了,哪怕5分钟也可以。目的不是成就感,而是启动感。输出的门槛越低,越容易开始。一旦开始,就会自然流动起来。
了然于胸,重新拾起上个月读了一半的《悲喜自渡》,接着往下读。尽管自己还是处于一个“低输出”“成就感缺失”的状态,但做了些事情的事实让自己感觉不那么空虚了。我也知道,这件事情可急不得,阅读最忌急功近利。尽管我读的时候,心里老是在构思,读了这篇文章能够为我带来什么,我要怎么把它转化为产出。
究竟什么时候我才能学会不用这种量化而近乎收集癖的思路去看待人文的、艺术的、美的东西呢?像阅读这样的积累必定是模糊的,无法用页码和字数来衡量;必定是滞后的,我无法在读完后立刻体会到收益,而是若干年后,在彼时的情境下猛然被什么击中,回想起读过的文字碎片,登时感慨万千。
5月1日:对个人隐私与身份的担忧
最近在全力建设新的技术博客(当然也有些小私心就是用它给简历添彩),在写 About Me 部分的时候愣住了。我要介绍关于我的哪些信息呢?分享一些比较个人的信息,会不会给我带来一些风险?
其实这是一个很矛盾的事情。一方面,我渴望用博客的方式引起他人共鸣,或者只是简单地想要向他人分享我自己的想法;一方面,我又害怕我的这些想法被别人看到:我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和评价,会不会日后成为我被攻击的证据或者把柄?这样的担忧始终隐隐约约盘踞心头,从发第一篇博客的时候就开始了。(就算这么想着还是发了很多篇,甚至是一些很私人的事情……)
我也了解过一些隐私、安全相关的理论。最关键的点在于需要有被人攻击或者盗取信息的价值。客观上来说,我写的这些文字完全是无人问津、0人在意,而我还在焦虑会不会招致过多的关注——一想到这里我就有些想笑,简直是杞人忧天。但我想只凭这点理由难以打消杞人(我)的思虑,毕竟网络上什么样的牛鬼蛇神都有,保不齐会有人单靠满腔热情来线下真实自己。
于是我转换了一下视角,从陌生人(?)的角度视奸自己,看看能挖出一些什么样的信息。最终发现,尽管之前写的大多数内容都是内心想法,但还是能够从某些细节中挖出我的姓名、学校、邮箱等联系方式……不过总体来说还好。因为我不曾透露过多我现实生活中的信息,于是网络上的“我”和现实中的我基本是隔离开的。就算有人拿着文章线下找到了我,我也可以矢口否认:你是不是找错人了?
然而如果我分享更多实质性的内容,比如项目经历和报告,我将不可避免地将现实的我和网上的这个身份完全绑定,这正是我所疑虑的。这可能意味着披露更多的个人信息乃至实名上网——就像很多公众人物一样。这样一想,恐怕公众人物所遭受的身份盗用和骚扰才是最多的。我需要思考的是,我能否也承受这样的风险,还是做一个小透明。
综合考虑,我想这对我来说是无碍的。每一件事情都伴随着它应有的风险,一如中国当时所作出“开放”的抉择。而我完全具备承受“博客被开盒”这种风险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但仍然有绝对不可以在网络上发布的内容,容易对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在这里也做一个提醒:
- 地址和联系方式:包括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个人电子邮件等。
- 身份信息:如身份证号、护照号码等。
- 财务信息:银行账户、信用卡信息、收入详情等。
- 工作机密:任何涉及公司机密或敏感业务的信息。
- 详细行程安排:以免引发安全隐患。
- 密码和账号细节:互联网使用的任何账户信息。
话又说回来,其实我早就把“Marshuni”这个虚拟的ID同我本人相联系起来了,现在只是在心里过这个坎而已。即使是这样一件小事,我也会有些纠结。但在不断反思之后,我也能从容而自恰。这里这些逼仄而拧巴的文字,正是我成长所历经的道路。这或许就是沉淀吧。(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