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更新一些近况以及小想法,至少养成记录的习惯吧。
或者是从自己的日记里摘录出来的一些片段。
不单独列成博文可能是因为自己看着都尴尬,也可能是字数太短没啥必要。
2025年
8月4日-6日:暑假回家啦
回家后莫名有些怅然
虽然上一次回来也就是3个月前,但到家之后还是有些迷茫。3个月来取得了什么进步呢?有什么更好的变化吗?
——好像没有什么变化呢,我又回到了这个四四方方的小房间。回到了这个我长大的地方。我这样想着,有些许失落。为什么“回家”对我而言反而是一种惆怅呢……
和朋友聊了会天,我大概明白了为什么我会产生这样的惆怅。这并非我妄自菲薄,或者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多。而是这个“四四方方的小房间”,承载了我太多太多的回忆和来时的路。它就像一座人迹罕至的宫殿,每一片砖瓦,每一处刻痕,都曾记载着一段故事。于是我在这样的回忆宫殿里越陷越深,想起我初中时和大家打成一片,想起我高中时的身陷囹圄,和救赎我的朋友们——在每一个片段从我脑海中闪回时,那些冲着我笑得正灿烂的人们。真好呀。
可当我回到了原点,为什么我想到这些的时候,好像蒙上了一层悲伤的色彩呢?是因为那些人的渐行渐远?是因为我不得不从这些美好的回忆中脱离,去想方设法面对现实的世界?是因为发觉自己不能停下的急迫与焦虑,还是在寻找自己初心时的无所适从?我还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或许等我想清楚的那一天,我也能对过去、现在和将来发生的事情释怀,坦然地拥抱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带着相机出去散步了
长沙的夏天真的很热,就算只是在路上走着,汗水还是一直流个不停。但我觉得能够接受,毕竟一路游览着或熟悉或陌生的街景,这座生养我的城市连带着“长沙”二字在我的心目中愈发具象化。我揣摩着哪些小吃店像是开了十数年的老店,哪些像是刚开不久的网红店;哪些建筑见证了风雨和变迁,哪些建筑又是新生和发展的写照。这些印象印刻在我眼中,并在我心中凝聚起一团模糊的情感。尤其是当我听到路边的人们熟悉的口音,看到再熟悉不过的米粉店,家常菜馆……我意识到这就叫归属感,古今多少游子求之不得,魂牵梦萦的感受,对我来说轻而易举,因为此时此刻,我所在的地方就是我的故土。
但可惜,我的摄影之路就不如这么顺利了。无关深谙于心的快门、光圈等等知识,我无法捕捉到这座城市中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东西,将它们纳入我的镜头中。一方面,我不知道如何将我前文所感受到的”美感“具象化为影像,更不知道如何用我所知晓的构图等等方法,在城市这样相对杂乱的环境中,找到一个适于寄托美和感情的主体,并把它拍下来。另一方面,我不敢把镜头对准万物之灵——人。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我坐地铁时,脑海中都时刻预演着”要是有人诬陷我,我要如何脱身“的时代——我又要怎么鼓起勇气,去拍下陌生人的灵动神态,拍下这座城市的灵魂呢?
5月1日:对个人隐私与身份的担忧
最近在全力建设新的技术博客(当然也有些小私心就是用它给简历添彩),在写 About Me 部分的时候愣住了。我要介绍关于我的哪些信息呢?分享一些比较个人的信息,会不会给我带来一些风险?
其实这是一个很矛盾的事情。一方面,我渴望用博客的方式引起他人共鸣,或者只是简单地想要向他人分享我自己的想法;一方面,我又害怕我的这些想法被别人看到:我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和评价,会不会日后成为我被攻击的证据或者把柄?这样的担忧始终隐隐约约盘踞心头,从发第一篇博客的时候就开始了。(就算这么想着还是发了很多篇,甚至是一些很私人的事情……)
我也了解过一些隐私、安全相关的理论。最关键的点在于需要有被人攻击或者盗取信息的价值。客观上来说,我写的这些文字完全是无人问津、0人在意,而我还在焦虑会不会招致过多的关注——一想到这里我就有些想笑,简直是杞人忧天。但我想只凭这点理由难以打消杞人(我)的思虑,毕竟网络上什么样的牛鬼蛇神都有,保不齐会有人单靠满腔热情来线下真实自己。
于是我转换了一下视角,从陌生人(?)的角度视奸自己,看看能挖出一些什么样的信息。最终发现,尽管之前写的大多数内容都是内心想法,但还是能够从某些细节中挖出我的姓名、学校、邮箱等联系方式……不过总体来说还好。因为我不曾透露过多我现实生活中的信息,于是网络上的“我”和现实中的我基本是隔离开的。就算有人拿着文章线下找到了我,我也可以矢口否认:你是不是找错人了?
然而如果我分享更多实质性的内容,比如项目经历和报告,我将不可避免地将现实的我和网上的这个身份完全绑定,这正是我所疑虑的。这可能意味着披露更多的个人信息乃至实名上网——就像很多公众人物一样。这样一想,恐怕公众人物所遭受的身份盗用和骚扰才是最多的。我需要思考的是,我能否也承受这样的风险,还是做一个小透明。
综合考虑,我想这对我来说是无碍的。每一件事情都伴随着它应有的风险,一如中国当时所作出“开放”的抉择。而我完全具备承受“博客被开盒”这种风险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但仍然有绝对不可以在网络上发布的内容,容易对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在这里也做一个提醒:
- 地址和联系方式:包括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个人电子邮件等。
- 身份信息:如身份证号、护照号码等。
- 财务信息:银行账户、信用卡信息、收入详情等。
- 工作机密:任何涉及公司机密或敏感业务的信息。
- 详细行程安排:以免引发安全隐患。
- 密码和账号细节:互联网使用的任何账户信息。
话又说回来,其实我早就把“Marshuni”这个虚拟的ID同我本人相联系起来了,现在只是在心里过这个坎而已。即使是这样一件小事,我也会有些纠结。但在不断反思之后,我也能从容而自恰。这里这些逼仄而拧巴的文字,正是我成长所历经的道路。这或许就是沉淀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