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看不见的城市》: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
这学期上了一门叫“西方文学经典赏析”的通识课,课程要求阅读一本文学作品并写报告。我选择的是《看不见的城市》,读完有感而发而作。
P.s. 看来读书还是得需要一些外力啊……要是能保持阅读习惯就好了……
阅读有感
“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形成的。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直到我读完这最后句话,我才大致弄明白这些城市为什么被记录下来。她们的确足够有趣,就像是用放大镜观察一个个未曾被人注意的最细微处的景观。荒谬当道,我们需要这些非地狱的人和物,给我们生活的信心与勇气。
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一座座城市就像是漫长海岸线上散布的贝壳,我在沙滩上走马观花地前进,间或看到感兴趣的贝壳,贝壳上有自己熟悉的花纹,就像是在哪里见过一样,于是把它收藏起来。但是读完之后呢?我还是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跑到沙滩边上来,更不知道这些贝壳是如何生长形成这些纹路、又如何出现在这里的。
这段话放在最后,却借马可·波罗之口说出了作者为什么要写下这本书,我又为什么要读这本书。马可向可汗分享旅行途中在各个城市的见闻,却引起了可汗的迷茫:完美的城市是什么样的?未来又在何方?于是可汗陷入了虚无与焦虑。马可波罗则用这句话来劝诫他。
在这里,可汗就像我们一样,是无数个在现代背景下对未来感到迷茫与虚无的人,而马可波罗则是作者的化身。他告诉我们现实是残酷的,是令人感到痛苦的,是永远无法符合理想的。而我们要想从这样的痛苦中脱离出来,要么变得麻木,要么与荒谬血战到底。
全书正是在这样一个动机上写成的。在书中的故事中,马可从未像可汗介绍过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威尼斯,而是告诉可汗,他所讲述的这些城市,都是以威尼斯作为模板,参照她来讲述这些城市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书中的每个城市都是马可心中威尼斯的一个投影,将所有的城市拼凑起来,能够模模糊糊地看到威尼斯的全貌。
而这也正是作者心声的体现。卡尔维诺从现实中收集灵感,用独立于现实、又与现实息息相关的一个个城市来描绘现实的某一个侧面。于是这些城市就像是蒙上了一层飘渺的轻纱一样,抽象、朦胧而美丽。我们揭开这层轻纱,就能在现实中的城市与人群中找到她们的影子。
随着时代快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大,人逐渐变得渺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逐渐变得淡漠。于是人与客观世界开始脱节,人们在大千世界中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价值,于是对未来感到迷茫,坠入虚无主义。而卡尔维诺提取出灵感,构筑这些空中楼阁,正是为了在现实趋于荒诞的当下,保留这些不曾为人注意的记忆、符号与欲望。它们就像是清晨热闹的菜市场上传来的声声吆喝,像是苍蝇小馆上空升腾的水汽,让人们窥见生活真实的样子,辨别地狱和非地狱的事物。
读完之后,我竟会觉得好像是做了一场梦一样。现实生活无疑就像生者的地狱,每天忙忙碌碌,不得意之事十之八九。但书中的城市却提醒了我,生活并非只是这样。像驼铃声一样回荡不息的贸易交换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进行;每一个不惹眼的标识背后都是一个个有趣的符号的故事;无处不在欲望随着人们的想法奔流不息,将城市与世界塑造成不同的样子。于是我看到了生活更多面、更本质的样子,就好像独自旅行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我想《看不见的城市》这本书值得我反复去读,在旅途中去读,在迷茫时去读,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去读。每一次,或许都会有新的体会、新的收获。
最打动我的城市
尽管书中对各种各样的城市并不乏赞美之词,但我仍然没办法从中找到一个真正“喜欢”的城市,或者说没有想要在其中某个城市中居住下来的想法。每个城市都像是一个记忆碎片,将它们拼凑起来或许才能描摹出我“喜欢的城市”。因此我从审美或者其他一些抽象的角度来欣赏这些城市,并从中挑选出最打动我的城市。
让我最有感触的城市是连绵的城市之二·特鲁德。
或许会有些偏题,但我选择这座城市并不是因为我喜欢它,而是因为它的象征意味让我印象深刻。
到达特鲁德时,若不是看见特大字母拼写的城市名字,我还以为是到了刚离开的飞机场呢。他们驱车送我经过的郊区跟其他地方的郊区别无二致,都是一些黄黄绿绿的小房子。循着同样的路标,穿过同样的广场,绕过同样的花坛。市中心的街道陈列着同样的商品、装潢和招牌。我是第一次到特鲁德,可是已经对将要下榻的宾馆很熟悉了;我已经听见和进行了跟买卖五金制品商人的对话;我已经度过同样的时日,透过同样的酒杯,看过同样的肚脐在来回摆动。
你为什么来特鲁德?我问自己。
我已经想启程离去。“你随时可以启程而去,”他们说,“不过,你会抵达另外一座特鲁德,绝对一模一样:世界被唯一的一个特鲁德覆盖着,她无始无终,只是飞机场的名字在更换而已。”
前面提到每一个城市都是现实中城市的缩影,或者是某一面的侧写。那“连绵的城市”或许就是其中最具现实色彩的、描绘现代化城市的一个侧面。我认为这就是这本书写作的初衷,或者说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展现现代化背景下的荒诞,缅怀那些逐渐消失的“非地狱的人和物”。
特鲁德或许就是城市变得同质化的代名词。每一座城市都变得和特鲁德别无二致,一样的房子、广场和花坛,一样的招牌、商铺和商品,连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娱乐方式都一模一样——城市与城市之间只有名字是不一样的。乍一看有些让人疑惑,又有些“鬼打墙”的惊悚。
我首先联想到的是近年来的一些社会新闻。在“创建文明城市”的号召下,一些街道为了保持整齐划一,把沿街商铺装修成统一的格式。整条街全都是黑底白字的招牌,简直就像是“丧葬一条街”。看起来是整齐了,可是这样的街道真的好看吗?我们又如何能分辨出这是哪一座城市?
我们当然可以大肆批判这是国民审美教育的缺失,是地方政府的一刀切做法。但令我惊讶的是,特鲁德以一种几乎像是预言的形式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就好像这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必然趋势一样。
现实生活中当然不会出现完全一模一样的城市,但我们又何尝不会生活在另一种层面的特鲁德呢?无论是在哪个城市,都有无数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挤上同样拥挤的地铁,不约而同地低头刷着手机,出站后又走进长得差不多的写字楼上班……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却倾向于千篇一律。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同质化在虚拟世界也愈演愈烈。流行的内容时时刻刻都在变换,热度也是一波接一波,但内容的本质似乎未曾有过大的变化。内容流传的范围越广,越能在它们里面看到相似的内核。
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让城市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但更加个性与丰富的文化没有随之发展。物欲膨胀,消费主义盛行,人们狂热地追求物质上的丰富,却不知不觉间弄丢了城市原本该有的特色。我从特鲁德的故事中读到了周围世界的缩影,又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了特鲁德的影子,于是大有感触。
我又联想到了歌曲《Hotel California》中的一句歌词:You can check out anytime you like,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人们在灯红酒绿与欲望的狂欢中迷失,看似快乐,实质上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可奈何与逃避。
不过我并非想要像公知一样,未了解便现实世界的全貌便大加评论,或者表达我的焦虑以及忧心忡忡。但这座城市的确启发了我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让我看到了某些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弊端。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城市同样也给了我类似的感受,我在这里也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
- 连绵的城市之三 的 普罗科比亚 描述的便是城市化与人口爆炸的过程。曾经美好的自然景观逐渐被攒动的人头代替,人们不断挤占自然的空间,到最后一间小小的房间竟要容纳26个人。在这样的拥挤中,人与人之间竟然还保持着礼貌。
- 城市与天空之四 的 佩林奇亚 描述了城市恒久存在的阴暗的一面。就算经过精密的计算与规划,一切并不会照着最完美的样子进行,生者的地狱正是我们所处的地方。
- 城市与死者之二 的 阿德尔玛 是一个令人恐惧的城市。那里的每一个人的面孔都与我们记忆中的某个已故之人重合。她或许是我们对于死亡的认知,或许是我们记忆的埋葬之地。
- 城市与记忆之五 的 莫里利亚 是一座不断变化的城市。昔日的样子被印刻在明信片中,但现在的莫里利亚已经完全不同了。明信片中的她或许只是一座凑巧名字相同的城市罢了。
读到这些城市让我感到有些怅然。不过阅读这样的当代现实主义著作时,要看到它们深刻而批判性的一面,反思社会与现实;但也要意识到它们并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启示。这就要求我们永远怀着一股向善向美的力量,继续直面现实,探索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