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了不少科学技术相关的视频,有了些感想,随手写一份小思考。

持续探索

我发现我对于电子信号的各种现象十分着迷。从昨晚到今天,在B站的“相似推荐”里兜兜转转看了好久,始终不舍得把页面关掉。从56K调制解调器在拨号时发出的电波声(与远端服务器协商信道,俗称“猫叫”),到未知无线电台充斥着杂音的神秘片段。这些令人迷惑的波形和声音,背后却都藏着无限的巧思。技术皆由人造,但区别于精确而抽象的数字,古早时期的模拟信号因其能转换成可感可知的声音,对我而言似乎更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事实上我一直以来就想要走进业余无线电的圈子,拿到操作证,自己架设电台。但因为或许忙碌,或许贫穷,或许社恐,我一直没有在这条路上踏出一步。

或许有人会说,等我接触到信号处理、模拟电路等等基础知识的时候,就会叶公好龙、原形毕露了。的确,我完全不擅长和数字打交道,更不用说高等数学和物理结合的产物。但这和我认为它们具有迷人的魅力,二者并无冲突。倒不如说正是因为我们对此类现象的好奇与着迷,推动了我们去研究深不可测的理论,并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再看到旅行者一号上携带的金色唱片,看到让地外生命能够理解上面符号的意义并正确解读信息的方法设计,不得已感喟人类智慧之精妙,生命奇迹之伟大,广阔宇宙之浩渺。千万年前,我们的祖先第一次抬头仰望纷繁星空,内心升起一团疑惑时,这条漫漫旅途便开始了。直到千万年后的今天,这场无休止的探索仍未结束,并将一直延续下去。

不好的科学视频

当然也有一些我不喜欢的UP主和视频,打着科学的名号,干着博流量的事情。

例如有一名UP主,他的视频每次都很热门,上百万播放,却总是让我看得浑身难受。和观看影视飓风时的那种“嫉妒使我面目全非”的“又酸又佩服”不同,他的视频时时刻刻给我透露出一种“不严谨的民科”的感觉,偏偏又包装得很科学的样子,简直是对有科学素养之人的一种拷打。这位UP主的视频,总的来说都是在追求对现代工艺技术的复刻,主要集中在食品,还闹着玩似的购置了很多工业上才会使用到的机械。但我不仅没有从视频中看到科学与工业的美感,反而都是一种“瞎猫逮着死耗子”的既视感。

从动机上来看,一方面说自己是美食博主,却在频繁试错中丝毫感受不到对食物以及损耗的敬重;一方面说要复刻现代工艺,却在反复的“凑合”和“我寻思能够替代”中沦为某种整活。

从行动上来看,他也像别的科普博主那样,查找文献资料,咨询领域专家,但比起展现正确知识更像是营造噱头;他每次都尝试相当多种不同的方案,多数都是失败的,但从未反思失败的真正原因,而是直接换一套方案或是无脑试错,极力渲染制作视频的成本之高,像是意在激发观众的同情心。

从视频内容来看,大多作品都充斥整活片段、刻意夸张的表演和漏洞百出的操作——我想它们从来都不是以传播知识或者是称赞现代工艺为目的,只是为了取悦观众博流量而已。当求知欲被流量裹挟,科学反而成了表演的道具。”

或许我不是他所做视频的受众群体,仅此而已。可是他起的标题每次都能激发我的求知欲,点进来却啥都没学到,好生气。

正面教材就是毕导的视频作品,选题不相上下,但探究过程的逻辑很清晰,将科学和探索的本质生动展现给观众,也有现象到理论的总结,或者理论到现象的验证。

总结

不过话又说回来,与其从观看视频中产生这样那样的思考,倒不如重拾阅读的习惯,提升自己的整体修养和知识水平,探索更加深刻的内容。

但比起浏览各种碎片信息,吃瓜娱乐,直到精力被消耗一空,整个人陷入信息过载的混乱的状况——这种时刻保持思考的状态还是要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