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2023年随笔合集
7月28日 - 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这几天的状态实在是差极了。明明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每一件事也都很有意义,但似乎就是提不起劲去把这些事情完成。所以倒不如胡乱写写东西,看看到底是什么堵在心里。
现在是我19岁的第5天,尽管这5天来的状态挺糟糕的,但还是在内心中坚定了一些事情。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学班瑞晴学姐。我对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和规划。同时也不再那么焦虑,或者畏惧一些事情。
之前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句话,说中国的教育就是把孩子塑造成一辆经过精确计算而严丝合缝的列车,在轨道上飞驰,安然地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对于那些高考失利,或者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脱轨”的孩子来说,他们会告诉你:“人生是一片旷野,不只是有这一条路。”的确,人生的确是一片旷野,可从一开始就被设计成在轨道上运作的列车,又如何在旷野上飞驰呢?
这段话不乏片面之处,但当我联想到我自己的处境时,我却也感到些许无力。微积分的期末成绩在我生日那一天终于出来了。然而结果并不尽人意,甚至又把我的绩点下拉了一段,这意味着如果我想要保研,我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了。我很可能在这场保研竞争中失败。而我向来不擅长应对考试,因此考研对我来说也不具备竞争力。于是我就要随着本科毕业生的大潮,涌入熙熙攘攘的人海中,到社会上参加工作了。不知道为什么,我对此感到相当畏惧:我担忧自己在鱼龙混杂的社会中不堪一击,我担忧我无法在时代的路口选择正确的方向,我担忧大环境下的一粒灰尘落在我的头上将我压垮。
但在和学班长谈之后,我再仔细思考,难道读一个研究生,就可以规避上面说的这些风险了吗?读研只不过是延迟了进入社会的时间。还有不少人硕士毕业之后反而更加焦虑:人生的前二十余年都在求学,除了学历一无所有,又要如何在社会中站稳脚跟?
原来啊,我惧怕的是走上人生的旷野,我惧怕的是前方没有可以安然前行的轨道,我惧怕的是没有选择时的被动。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才发觉,其实要打消这样的疑虑,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提升自己。当自己有了足够的能力,才有力气握住人生的舵盘,掌控自己的方向。对于彼时的我来说,那又将是一番怎样自由而愉快的体验!
而读研究生,只不过是其中最常规的一种手段——提升学历。尽管随着学历贬值,这样的手段也在逐渐失效,但这并不妨碍所有人都在争先恐后地往前扑。但对于我来说,读研究生也意味着我能够投入信息安全这一我感兴趣的领域。它对我的提升不止于学历,而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因此,缠绕在我大学发展方向前的迷雾终于被缓缓拨开。
大学四年先围绕着保研目标不断地前进,并在途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唯分数论。这就包括学业成绩、ACM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几个项目——用心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思考它们对自己的意义。
当我这样做之后,就算没能保研,我也没有沮丧的必要。我已经在这条路上收获了很多。同时我也不会去尝试考研。重复捡起那些以后不会用到的冗杂知识和政治概念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而在我从尝试保研的经历中积攒了足够的能量之后,我又如何会担忧进入社会之后不堪一击呢?梦寐以求的信息安全,难道一定要在读研究生时才能学到吗?毕竟学习可是一个终生的过程。程序员的35岁失业定律,看的不是学历,而是能力储备。
这样思考之后,我的心理负担便小了很多,我可以全身心地、坦然地投入到手头上的事情了。
我突然意识到,以上的思考,刚好可以衔接在我半个月前的随笔后面,说的实际上是同一个话题。这样的疑虑竟然一直隐隐约约在我心底盘踞着。
7月13日 -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三伏天,极端的高温反而并没有让我觉得那么难以忍耐。迎着烈日和蝉鸣,热风吹在满是汗水的脸上反而让人觉得爽快。三伏天,大一的这个暑假,大家都将很充实地度过。但是这个酷夏的努力,到头来是值得的吗?
我不得不承认,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反复质问它的意义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但我在我将要行走的这条道路上感到孤独、无力和对未知的迷茫。孤独,因为我没有优渥的背景和强大的靠山作为防护网,面对身前不知通向何方的梯子,只能孤注一掷地不断向上爬。我的好兄弟在这个暑假就已经找到了实习的岗位,开始积攒工作经验。他们或志在创业,或目标宏大。而在他们在自己的人生蓝图上稳步前进,我仍在分数和绩点的数字游戏中反复掰扯,把希望寄托于竞争激烈且飘忽不定的保送研究生上。
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我不得不重申,我真的很讨厌为了达成某个目标,把生活中的其他内容全部抛之脑后,以至于生活一团糟。具体一些就是很讨厌all in地去内卷,把自己折磨得不成人样。当我了解到部分保研人的魔怔程度之后,我感到厌恶与迷茫。我拿什么去和这样的人拼?我要如何应对这样的不择手段?有些“聪明”的法子,在我看来有违底线。我要不要为了我的目标去捏着鼻子做这些事情?当我达到目的之后,那又真的是我想要的结果吗?
显然我恐怕很难在这样的竞争与环境中取得胜利。但我无论如何也要试一试。诚然,人生是一片旷野而非既定的轨道,我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不按这条轨道发展,我又该怎么在飘摇的环境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呢?我对自己的能力有自信,但我对我所处的环境和位置并不自信。
当然,这样的思考是悲观的。我拥有的财富并不比我缺乏的要少。我也有一些年纪相仿的朋友,并不如我一样幸运。或在复读后仍未发挥好,面对有限的志愿选项纠结自己将来的方向;或在读完专科之后匆匆找了一份工作,在这个夏天开始为生计苦恼着。从我现在的位置往下望去,我的忧愁无非是可笑的。只是每个人的面前都有重重关山,每个人都疲于挣脱自己的枷锁。若是有人在途中迷失方向,又有谁能停下来为他悲泣呢?
无妨。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6月23日 - 致这个六月
这个六月,真是梦幻而神奇的一月。每一天都平静而缓慢,却又如同在水中浸泡过一样,留下了些惆怅和感伤的印迹。在这个六月,天气时而晴朗时而阴沉。晴朗时仰望天空,便能看到天上的繁星闪烁而流转不息,于是我感激和每一个人的相遇,感激每一段疯狂的故事;阴沉时眺望远处,竟能察到浓厚的云层翻涌而雷声轰鸣,于是我担忧没有雨伞的日子,担忧充满不确定的未来。
我并非为赋新词强说愁,也并非有意写下这样矫揉造作的语句,但这个月渐渐走入我的生活或是渐渐远去的人,以及我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就像一场梦,又像一出戏剧,它让我不得不在恍惚中抬起头来,轻轻发出一些老掉牙的感叹。青春、友谊、爱……这些都是被各种文学反复翻炒的题材——用它们编织出的故事,在现在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但如果身处其中,那样的感触是很难用有限的文学表达出来的。更何况我也并非文豪,只能涂涂改改,用没有受众的、贫瘠的文字写下自己的一些狭隘的感受。
炽热而纯粹的感情,是这些故事的起因、转折与高潮。我意识到用我的语言,甚至没有办法完整叙述出它们的前因后果。这些琐事也包含太多我和当事人可能不愿言说的秘密,因此我可能没有办法把它们分享给可能读到这段文字的人。但无论如何,我要大声赞颂这个奇妙的六月,多么精彩,多么浪漫!就算最终我有所失去,就算它的结局未必尽人意,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感受到了深深的羁绊。这段电影一样的经历,我会深深地刻入我的脑海中,把这个六月当成珍宝,收藏起来。
6月10日 - 在人群中?独处?
既没有把时间花在摄取过多的无用信息上,也没有一门心思去忙自己的功课,我这段时间在做什么呢?
有自己的目标,但恍惚感却丝毫没有减少。6月1日,我发了一条说说,初夏已至,这个月的每一天,都想好好地度过。可抬头一看时间,现在已经是6月10日了。看着久久搁置的计划,满头的茫然和无措。
紊乱的作息,疲惫的身躯,凌乱的桌面……都在提醒我,我的生活满地鸡毛。明明有想做的事情,明明有确切的目标,但是这种念想似乎未能转化为某种决心和动力。至于是什么事情占用了我的大部分精力,覆盖了我对更远目标的追求,让我沉溺其中,我想我有一定的头绪。只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感谢“屏幕使用时长”功能,时间的流向只需看一眼便知。抛开睡觉吃饭,每天10多个小时的屏幕时长,几乎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再看一眼使用时间最多的应用,QQ以每天4-6小时,当之无愧地排在了第一名。除此之外,每周还有6-8小时的时间在使用其他社交软件。 原来大部分的时间,我都拿去和别人交谈、走进别人的生活了啊。
为什么和朋友的互动与相处,对我来说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我并不孤独,我有很多很好的朋友,只消每天一两句寒暄,就能和他们维持很好的默契。但即便如此,为什么我始终在找人交互呢?
我似乎失去了独处的能力。但或许从某个层面上来说,这并非是一件值得难过的事。因为这意味着我有足够多的朋友,在与人的交往中我生活得很幸福。
显然,我并不能在这样的舒适圈中止步不前。如果独处对自己的发展更有利的话,我必须减少和朋友相处的时间,尽管这么做会让我感到难受。
5月22日 - 重新掌控生活
最近的生活相当丰富,相当充实,相当有意思。和同学畅谈感兴趣的话题、深得老师的赏识,各种作业和工作也做得都还不错。可是我在闲暇之余,总是有些恍惚。这些事情,有多少是我主动去做而不是被push的呢?有多少是为了长期的自我提升而不是短期快乐呢?已经很久没有出去自习,学习本就不擅长的数学了;已经很久没有在手帐上涂涂写写,记录自己的生活了;已经很久没有在博客上更新文章,回顾前段时间的成果或者审视自我了。
于是我陷入迷茫。我发现我的生活正在逐渐失控,尽管表面一直波澜不惊。
信息爆炸,过量点燃焦虑。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耳之所闻,目之所及遍布全世界,于是所有的信息都像洪流一样涌到了面前——前沿的技术不断迭代更新,由是感叹这个时代发展得太快了,担忧自己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一些事件折射出社会的种种弊病,由是悲悯世风日下,思考未来这一命题……不断在接收,不断在思考,不断在内耗。
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的信息吗?与世界同步无疑是件好事,但为此每天像批阅奏折一样地刷着手机,生活的每一处缝隙都用过量的信息填塞,又是否本末倒置?
我不妨来思考这些信息给我带来了什么。咀嚼着或喜或忧的时事,从迷茫逐渐过渡到坚定,我对每一件事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我的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愈发明晰,似乎活得更加“通透”了。
诚然,这是相当可喜的。但弊端也很明显:内耗、焦虑、持续地无意义的思考……我并没有在网络上发言的习惯,尤其是一些键政和敏感话题——在这些话题上谈论过多只会让我陷入无谓的争斗,沾染一身戾气。那我如此思考,留下了什么痕迹呢?我并没有把我的思考成果转换为文字或者别的能留下什么痕迹的东西,当一波热点新闻过后,我也把这些想法抛在脑后或者干脆忘记——我的思考是无效的,我不过是在信息的滚滚浪涛中随波逐流。
其实我还有更好的选择。其中最直接、最纯粹的选择便是阅读。与其独自在垃圾堆中翻找着有价值的碎片,为什么放着人类积累千百年的知识精华不管?
我有多久没有翻阅一本书了?我有多久没有阅读除了网络文学之外的文学了?阅读好像天生与当代的快餐式文化相悖,时间表上似乎都没办法给阅读留出哪怕是10分钟的时间。我想,放缓自己的脚步,打开一本书慢慢阅读,是破开这个局的有效方法。可我似乎没有去完成的动力。
3月17日 - AI正在改变着这个世界
AI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人工智能是这些年一直很热的一个话题,和大数据等概念一同参与构建了现在的生活。从当初疫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各种娱乐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所及之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无处不在。但是从大概是去年九月份开始,AI似乎取得了又一次的突破,不止于“认知”,而是开始了“创造”。
首先便是Stable Diffusion模型和一系列AI绘画项目与产品相继推出,仿佛一夜间在人们之间引起轩然大波,数据的收集、“作画”的本质,版权问题、失业问题……一时间众说纷纭,各种观点不绝于耳。有画师振臂疾呼,联名抵制AI绘画;有“AI小鬼”贴着炼出来的半吊子画作,嚣张跋扈,大谈未来;更多的是踩着一波又一波的流量,在热度的洪流中撒下捞钱之网的人。人们似乎还没有准备好迎接这样的技术,但当风口来时,总有幸运儿能被推上潮头,也有偏执者被旋风撕裂,被巨浪拍碎。
紧接着的是大语言模型ChatGPT的发布,OpenAI恰好就成为了这样一个冲上浪头的佼佼者。或许有人还在质疑这是否是又一个“元宇宙”的炒作,人工智能却仿佛已经成为启动下一次科技革命的扳机。ChatGPT从一个可以和人们聊天的玩具,变成了各种各样曾经无法想象的工具,开始席卷传统的各个行业。且不说AI绘画和艺术创作目前在行业中的应用和争议,微软推出的New Bing已经开创全新的搜索引擎模式,而微软目前又在将名为Copilot的GPT-4实例引入Office 365 中,为办公领域赋能。
以上是我在浏览Twitter上的科技领域自媒体时,结合自己之前经历的一些感想。文章或许有些虚张声势之嫌,但一场时代的剧变的确正在以AI为导火索酝酿着。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技术,一些前沿开发者手中的玩物,正在从论文和代码仓库中走出,走向实际的生产生活中。而这些改变,有的人已经应用到了工作流中,另一部分人却从未听闻。我感到些许迷离,要怎么跟上时代的脚步?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毕业时,会不会要和AI进行竞争?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优势区间?
身为普通人,我真的很难看清时代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我最近在困惑的问题——对于一些事物发展以及内在规律的洞察力不足。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机会此时此刻正摆在我眼前,我却丝毫没有察觉。而等到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有“第一个发现美洲大陆的人”抢占先机,再去跟风也为时已晚。
这种被机会背刺的感觉是相当令人懊悔的。我并不是投机的人,但也担心因落后于时代而错失一些东西。
2月21日 - 学人文类课程的一些收获&疑惑
历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个学期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上个学期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相比,似乎更能引发我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与思考。
例如当谈到资本主义的发展时,老师提到列宁曾预言,当资本主义发展过渡到帝国主义的阶段时,便会发展停滞,并开始腐朽,最终滑向灭亡的深渊。可从如今来看,现在的资本主义非但没有灭亡,反而逐渐走向繁荣。那列宁的论断是否又是过时而错误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成熟伴随着的是中产阶级的减少,趋近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极分化。但如果将中产阶级的数量维持在了较高的水平,社会便能保持稳定。
——毕竟,当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的人们占大多数时,又会有谁冒着巨大的风险,想着去“造反”闹革命呢?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各种社交平台看到打倒资本家的言论,却鲜有真实案例的原因吧。
但即使是这样浅显的道理,我在此之前却也未曾思考过。在浏览时事政治内容的一些网上冲浪中,也不过是看着网上的键政人大谈资本家的丑恶、资本主义的腐朽云云,作一些“什么都是资本运作之结果”的论断,抑或是附和一些青年同志满腔热血,号召工人们起来运动,反抗生活中的压榨,去打倒推翻那些肮脏腐朽的资本主义。
但我始终觉得未曾主动触碰过资本主义的本质与发展,未曾了解过十月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这些历史背后的所以然,就算初中历史背过相关的结论,也从未有过自己的思考。
那些煽动性的言辞和碎片化的信息,似乎并不能让我保持思考的习惯。而短短一两节历史课,就让我发现了许多曾经未曾知晓过的疑惑,意识到那些走马观花摄取到的知识的背后本质。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当人放弃了思考,有还剩下些什么呢?(变成韭菜了!)这样的课程让我感到回味无穷,理应顺势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才是。
管理学:更高效地和人打交道?
其实我原本是想选修社会心理学的,奈何课程爆满,只好转攻同为社会科学的管理学。
我对于管理这门学问,其实抱有相当复杂的心情。
一方面,我很喜欢和人打交道:了解团队成员的特点并据此打理好团队事务,带领团队分工合作完成目标,对我来说是一项极其有意思的工作。我也很享受带领团队之间合作的氛围。
而另一方面,管理又难免牵扯到上下级关系,管理者身居高位,自带权力的光环,于是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人情世故、勾心斗角甚至是官僚主义都接踵而至,而这些都是我无法接受并感到恶心的。
于是我怀着这样一种心情选择了这门课程,既作为人文社科知识的补充,也了解真正的“管理”到底是什么。
上第一节课一听,老师用了很多企业的案例来和我们讲授管理的一些原理,并介绍这门学问的体系。
我恍然意识到,把它降维打击一下,不就成了虚无但引起狂热的“成功学”嘛!那些成功学的毒鸡汤,似乎就是片面建立在管理学的原理之上的。
我无心追逐所谓“成功”,但这门学科似乎能让我对企业、职场等事物表面之下隐藏的本质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或许对于将来的生涯发展也能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所以说,要多读点书!!既是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更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
2月13日 - 考试周煎熬时的一些反思
啊啊啊啊啊要变成废柴大学生了!
已经具备了日常摆烂+考前临时抱佛脚+得过且过的心态等多重废柴要素,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事情还得从上个学期说起——因为平时不用功,我立志在寒假恶补一番,于是申请了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的缓考。
至于寒假嘛……懂的都懂😅某个重度拖延怪完全没有花一点心思在复习数学科目上。
于是开学抱着教材天天泡图书馆,自己的目标也一跌再跌,从“接近满绩”周旋到了“及格就行”……!
其实在复习的时候我就已经发现,书上的知识点并没有那么妖魔化,短短几天的时间,我就从两眼一抹黑的状态,进步到了掌握基本概念、知识网络和基础题型的及格水平。这可是上个学期时间总和的1/20都不到!
在这样短的时间里专心钻研,就能搞懂这么多知识,为什么在二十倍长的上个学期,我却一点都没有进步,甚至给自己留下了“微积分和线代难到令人发指”的糟糕印象?
我想,除了“我在敷衍了事”这一解释之外,恐怕并没有别的可能。上课以为自己听懂了,就不去自己翻书复习,练习也不好好做,赶着交作业的deadline又去抱两下佛脚——从“以学习知识为目标”演变为了“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这样的模式,又怎么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很不幸,那些结构严密、层层推进而精巧的智慧被我用这样的方式弃掷逦迤,毫不珍惜。
我为错失的那些学习机会感到惋惜,并希望从这个学期开始:
至少做到有计划完成任务,不追赶deadline !!!
1月19日 - 不过一个追名逐利的孩子罢了
最拿手的课程反而拿到了最低的绩点,有点难受,随性地写一些东西在这里,希望自己能快一点走出消沉的状态。
在人群中奋力向前游,挤破头去够那屈指可数的名额——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一路到大学,我似乎一直都在做这件事情。
“特长生”、“直升生”、“理科实验班”、“保研推免”……争到了这些名额,似乎就是一份无上的荣耀,而没有争到,似乎就是遗憾的,是失败的,是默默无闻的loser。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一帆风顺、受人欢迎的初中时光,和优异的成绩以及那些凤毛麟角的名额,绑在了一起。现在再去回味,就算是那个因为成绩不够突出,愤而在操场上奔跑二十多圈的放学的下午,都闪烁着青春与奋斗的光。
而“因成绩下滑退出实验班”这样的经历,也让记忆中的高中生活蒙上了一层自卑低微的尘雾。就算取得再多的成就,综合素质再强硬,那也不值一提。成绩不够突出,使我如同陷入风暴的中心,在至暗时刻摔倒,再自己爬起来,独自面对各种压力。
是啊,从小便是大人眼中的“好孩子”,是“优秀学生”的代表。拿更好的成绩,去争夺屈指可数的名额,就已经成了一种使命,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成功了,就是欢天喜地,就是普天同庆;错失了,就是灰头土脸、愧对父老、悔不当初。
但我写这些,也并非是要批判应试教育,控诉教育事业的内卷与高压,痛斥这个腐朽糟糕的社会对人的异化。只是在又一次对名额的追逐中,受了当头一棒,停下来揉一揉尚且火辣疼痛的伤口罢了。
大概是深知自己已陷入世俗的泥潭,反而不觉得悲哀,甚至想听些摇滚、写些东西,敬自己那仍在燃烧着的内心。
至于自己这受的“当头一棒”,与其说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倒不如说是阴差阳错、水星逆行——“错过了一次没有提醒的作业”、“改卷老师在1后面少打一个0”……诸如此类令人懊恼的缘由。
可就算不是自己的缘故,面对不堪入目的绩点,心里难免泛起一阵阵失落感,以至于什么都不想做,在这里胡诌。看来我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还差得远呢。
因此这篇小随笔,不过是“感时伤怀,忧谗畏讥”的产物罢了。至少我清楚,追逐保研资格并非目的,而是实现自己初心的一段捷径。不失本心便是好事。
正当意气风发,冬风猎猎又如何,踏过雪泥,看尽长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