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配眼镜,渠道是熟人推荐的,说是折扣力度非常大,巨便宜。但实际一趟流程之后仔细回味,我并没有获得很好的体验。

配了这副眼镜,我是不是又当大冤种了?

被同学领进眼镜店的时候我就感觉有些不对劲:不是说的是“宝岛”眼镜吗?怎么这里是“康明宝岛”?于是内心有不祥的预感悄悄升起。在配眼镜之前,我还是有在网络平台上做过一些研究的。首先验光要使用专业仪器,平时测视力用的自动验光仪很容易出现测不准的问题。其次瞳距、瞳高等参数需要精确测量,才能够保证镜片达到最佳的定制效果。结果……该眼镜店无一例外地全部踩雷。然而看在同学的面子上我也不便轻易点破,只好认了这个栽。

其次,测完度数,眼镜店老板告诉我大概有300度左右,没有散光的度数。我感到疑惑:难道之前在眼科医院测的散光是假的?散光又好了?再加上过程中眼睛老板频繁出现的失误:弄丢了验光单、忘记测瞳高需要提醒……他们店子甚至没有超声波清洗仪!当我提出给我的旧眼镜做一次清洗的时候,老板欣然同意,然后拿眼镜在洗手池用洗手液(??)手动洗了一次!

我一边打字,一边闻着眼镜上残留着若隐若现的清香……好吧,我就是2022夏季的冤种No.1——史诗级无敌大冤种。丢了手机,被不负责地配了眼镜,旅游各种被坑,科目一因为离谱的原因没有考过……我真不知道我还能在哪一方面吃瘪了。

让我感到些许慰藉的是,试度数的时候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眼镜不适、头晕等问题,镜框也选到了比较喜欢的款式。但秉承着对自己眼睛负责的态度,如果这副眼镜拿到之后出现了佩戴不适的问题,我一定会去专业的眼科医院再做一次验光

为什么各路商家都喜欢让消费者当冤种?

我想说白了大概就四个字:利益相关。说到底大家出来做生意,都是为了挣一份钱,养活自己和家庭。于是人难免不落入俗套——搞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对于商家们来说,忽悠消费者无疑就成了增加收入最快捷的方式。学几套话术,动动嘴皮子就能加餐饭,谁还不心动呢。于是大家就都乘上这趟车,大张旗鼓地打出各种推销广告,敲锣打鼓地举办各种促销活动,漠视消费者的权利,只要消费者没有发现,那就皆大欢喜。所谓的“业界良心”,那都是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凭借一份责任心和爱心,给他人带去好处。恐怕在商业活动中,这样的人少之又少。

在数码领域,这样的现象更加俯拾皆是。“生客宰一半,熟人大满贯。”那可真是一点不假。只要去电脑城,要是没有一双慧眼,不提前做好研究,没有关系紧密到真正可靠的熟人,那钱包基本上就晚节不保了。在这个资本逐渐主导的世界,似乎人人都在追逐着钱财利益,正如马克思《资本论》里面所提到的: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他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很现实,真的很现实。在资本面前,所有那些人性的美好、商业的良心似乎都消失了;所有浪漫的事物都好像裹上了一层金箔,成为了昂贵的消费品。大概唯有江上之明月,和山间之清风,以及内心中的那一份快然诗意,才能让灵魂得到慰藉。

可是咱们还是要消费、要吃饭的。

当我用更加深层的目光去审视这些让别人当冤种的商家时,他们仿佛就成了一出出人间喜剧:自己坑到了别人,沾沾自喜地数着手里的钞票,却又在不知哪个转角,被其他人狠狠宰了一把,自己又成了冤种。在这样的世界中,所有人都互相欺骗着,并从中擢取利益,收获喜悦。可我并不想随波逐流,把假钞传递下去,污浊了自己的双手和内心。

但是自命清高要不得。我不能只喝露水长大,饭还是要吃,消费也不能停。然而这样的话,就会无可避免地当个冤大头。因此——

那就只好勤快一点,在接下假钞之前先好好看清楚啦!在当今社会,信息的价值已经高到了人们预料不到的程度。那些商家赚取的额外利益,说白了就是信息差带来的:我知道的信息,你不知道,我只要在这份信息里面稍微添油加醋,不就能赚到一个中间商差价了?所以说当我们提升自己的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缩短这份行业内外的信息差之后,便能够更加轻易地辨认出商家的话术了。更有甚者,还能体验到一种一目了然、掌握全局的快感,就像在看小丑表演。B站上有不少拆穿电脑城商家骗局的视频,就是抓住了观众的这种心理。

可这次配眼镜事件之后,我又有了新的思考。光掌握信息还不够,还得学会议价和谈判技巧。如何直截了当地表达出自己的不满?如何避免因为不敢撕破脸皮导致的吃瘪?这事儿,在菜市场和老板一刀一刀砍的妈妈们知道,咱年轻人大多还不懂,大概是可以概括为社会经验不足了。至于如何提升,那就又得另当别论了。

最后再分享一个冤种事例。前几天去广东玩,打算去海边,于是就要买游泳圈。大家一致的看法是先买好再去度假区。于是就找到了一个路边买游泳用具的小摊。

我:“大爷,这个游泳圈怎么卖?”
大爷瞟了一眼,随口答道:“七十。”
我皱了皱眉头,作将走状:“太贵了吧。五十行不?”
大爷突然眼睛一亮:“诶可以可以,来扫码这边~”
当时我就隐隐约约感到有些不对,直到到了海滩一问那边的游泳圈店——
!!!最便宜的泳圈只要十块!(大爷那边卖25)而和我的泳圈同尺寸的这边只要35!!!冤种竟是我自己。(悲

后面想来,海边有那么多用泳具店,供给大于需求,为了抢到市场,各家店铺就只好打价格战,于是价格就到了一个相对低的水平,同时走的也是薄利多销的路子。

而我讲价的时候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一开始就把价格定死,对方同意后导致无法进一步议价,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只好答应。怪不得大妈们降价的时候,开口价总是一半往下走。